返回

垄上烟火(种田)

首页

14. 第 14 章(1/5)

    大房一家安顿下来后,丛信每日早出晚归去学堂。这个学堂不是正经教科考的,招收的都是启蒙阶段的孩童,分了三个等级,每个级别十来个人。

    小村镇地偏人稀,人口分布广泛散落在乡野,巴掌大的地方就镇中心的一道十字路口略微繁华。镇上既无甚传世百年的世家大族,也没有什么德高望重的当世大儒,科举文风自然浓厚不到哪去,几百年难出一个进士老爷。

    然则不是说考不上秀才、举人,就不用念书了。葫芦镇上多的是拥有几十、几百亩农田的小地主乡绅,开着小铺面的商户,吃手艺饭的匠人。这些人家的子弟先不说能不能在念书上出人头地,总得要学会识字吧,要不然连个田亩契约都看不懂,且不后继无人偌大家业拱手让人。

    还有那些住在乡下的富裕农户,不愁吃穿之余也会择一二天资聪颖小辈送到镇上念书,当初李苏木就是进的镇上私塾,到底比乡下蒙学正规些。

    如此小小葫芦镇私塾却多,束脩也不贵,几岁孩童送进去读到十二、三岁出来正好干活,也免得成日在家惹是生非,无所事事。

    丛信所在的私塾原也有一个教了几十年的老先生,每日闭着眼睛领着一群半大小子念“天地玄黄,宇宙洪荒”。学生无追求,家长不强迫,先生也乐得日日消磨打发时间,老先生白胡子一大把,牙齿掉没一半,看样子还能混个三年五载。

    要不是下雨天摔了一跤跌断了腿,上了年纪的人没个半年、一年的养不好,实在请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假,也不能让出这个先生宝座。

    丛信念书没天分农活不擅长,当上了启蒙先生倒是兢兢业业。每日早早赶去学堂迎接学生到来,中午在那边吃饭,傍晚等学生都走光了才慢悠悠踱步往家赶。他不爱跟泥土打交道,一生痴迷于书本,纵使没啥大出息,教个蒙学还是绰绰有余的。

    一个被窝睡不出两种人,林氏自嫁到丛家就以读书人娘子为荣,待成了童生娘子更是自持身份,轻易不肯抛头露面,自降身价。奈何时运不济不得不蜗居草莽乡野,干些有失身份的农活。

    如今好不容易脱掉那股怎么都洗不干净带有泥腥味的粗布衣裳,即便居住在如此狭窄逼仄的房屋,也心满意得。安之素若地打理一日三餐,空闲之余绣几幅帕子挣两个零花钱。

    陈氏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老太太,初到陌生之地还有些拘谨,等弄清楚周围邻居的家境日常,自觉自家也不差,瞬间抖擞起来。

    整日窜完东家窜西家,走

关闭+畅/阅读=模式,看最新完整内容。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