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完中秋没几天就到了拾棉花的时候,丛家的棉花地不多。丛三老爷一合计,与其摘了棉花再去拔棉花杆子,不如砍了整颗植株回来掏棉花,左右也差不了几天。
用板车把棉花架拉回来卸到家门口,丛家老老少少掂了小板凳摘棉花。
比起大日头底下在棉花地里穿梭,热得汗流浃背,手被尖尖的棉花壳戳得千疮百孔,时不时衣裳还给划破一道口子,坐在家门口掏棉花简直不要太轻松。
便是最小的青果在跳来跳去之余也能拐过来掏两爪子,更别提大人了。一边快速摘棉花,一边拉拉家常,枯燥的农活也显得不是那么难熬。
丛五奶奶郑氏背着一麻袋棉花打家门口过,停在巷子口喘气。
“要我说,你家分家还真是分着了,虽说农田没了一大半,可这地里的活何止少了一大半。旁人家在地里忙活得喝水的功夫都没有,你家三两下就把活干完了,腰还没弯顺当呢,又能挺直溜了。”
摘棉花讲究的就是个左右开工,眼到手到,手眼配合,同时嘴巴也不能闲着,得会把枯叶从双手的棉花上衔走、吐掉。
采摘时节,棉花叶子会变得枯黄干脆,一碰就碎,若是棉花上沾了叶子碎片、草梗等就卖不上价了。
比起黄豆、芝麻、红豆、绿豆等,棉花价格自然会高一些,可农人却不敢多种。
棉花吐絮期间喜阳不喜阴,碰上阴雨绵延的天气,棉铃开裂迟缓或者不吐絮时,农人连哭的时间都没有。
百般无奈之下摘了棉桃背回家,倒在灶膛前烘烤,日复一日坐在板凳上剥开棉壳掏花絮,壳上的尖刺扎破手指是家常便饭。
棉花种得多的人家,一整个冬天泡在棉桃堆里是常有的事,手指头伤痕累累,又黑又糙。
若是采摘期间遇到暴雨,更是欲哭无泪。
眼看着白花花似点点云朵的棉花就要装入麻袋,一场雨下来又会多出不少黄绵、死绵、霉绵,比刀子从身上剜肉还心痛。
农人虽然不怕艰辛劳苦,却怕老天爷发脾气,稍不顺意一季的收成就打了水漂。
从入夏那会雨水就少,不少人家估摸着今年多日头少雨,壮着胆子多种了些棉花。指望秋日里能多卖几个铜板,好缓解下家里的燃眉之急。
郑氏家里就比往常多种了几亩棉花,她的大儿子过两年要说亲,正是着急攒聘礼的时候,种棉花虽然风险大了点,总得冒险试一试。
摘棉花是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