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世上最不缺少的,并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苦命人,而是学问人!
苦命人再多,也无法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而历史,完全是由那些学问人打造的。
即便是那些看似在朝堂之上没有任何权利的普通臣子,只要学问够高,他们就有着极高的地位,在某个方面,也就有着绝对的话语权。
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,虽然造成了学问上的单一性,却给了那些读书人一个绝佳的跻身之途。
只要刻苦读书,总会有一个好结果!
哪怕资质愚钝,连科举考试都通过不了,都能去地方的乡学,教导一下农家的子弟读书识字。
朝廷的大环境对于读书人实在是太优渥了。
上到皇帝,下到黎明百姓,都把读书人尊重到了极点。
在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,读书人也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,那就是利用他们的学问,来为天下营造出一种,只要读书,就能有所作为的意识。
许敬宗和柳叶很快就写好了一封回信,与此同时,还强行把家里那些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全都赶回长安!
在清明节这一天,人人都在自家的祖坟里祭拜,李义府等人这才风风火火的进入长安城。
他们马不停蹄的来到竹叶轩总行,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,等到了刚刚从皇宫参加完祭祀活动回来的李承乾。
李义府开门见山的说道:“太子殿下,这是大东家的回信!”
李承乾迫不及待的把书信拆开,只看了最前面的几行字,就把书信放下了。
他满脸的莫名其妙,似乎书信上的事情,让他感到相当的不可思议。
“你确定这是柳大哥亲笔写的书信?”
李义府手一摊。
他们风风火火的赶了大半个月的路,都没有想明白,柳叶和许敬宗究竟为什么要这么做...
这根本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!
李承乾把书信放在桌子上,有五个字特意背柳叶用红色的笔,给圈了起来。
“科举培训班!”
从广义上来说,每一个教导人读书识字的先生,都可以说是开科举培训班的。
因为绝大多数人读书识字,本就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,进入朝堂为官。
可是,从狭义上来说,这是一种培养学子们应试能力的培训方式...简直是闻所未闻!
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