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一次召开科举考试,还是贞观二年的事情。
而且那一次的科举考试,规模很小,秀才科和进士科,加起来才二十多个人而已。
相比于正常科举考试的规模,恐怕连十分之一都到不了。
事实上,自从大唐立国以来,从来没有正经的准备过科举考试。
因为立下开国之功的人实在是太多了,光是因功被封为公爵的,就有大几十号人,更别提下边的侯爵和伯爵了。
朝廷所有的官职都被塞得满满当当,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冗员,哪有空位置留给那些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?
自从李世民登基以来,一多半的公爵,都被他拿掉了。
侯爵,伯爵,男爵,子爵,被拿掉的更是不计其数!
朝廷裁撤了一些不必要的机构,同时也裁掉了大量的人员。
一个很简单的例子,贞观元年时,朝廷四品以上的官员总共是三百二十七人,这其中包含了空有爵位,却没有实际权力的人。
而到了贞观七年,总共还剩下一百二十人!
而这一百二十人之中,有十几位没有实际的权力和官职。
这个数字,还是朝廷中的重臣,再加上各地的大都督,汇总出来的一个总数。
再过些年,这个数字还会精简。
等到了李世民的晚年之后,这个数字还会被腰斩!
他为的不仅仅是革除世家门阀对于朝廷的影响,更多的还是希望朝廷能够补充进更多的新鲜血液。
没有比科举更加便捷的方式了!
作为朝廷的抡材大典,李世民满怀希望,能够将贞观七年的科举考试打造成典范!
唯一让他感到比较牙疼的,就是有一些他相当瞩目的人才,都跟着柳叶当了商贾...
“朕有时候在想,如果李义府他们那几个人能够接受朝廷的官职,或者宁愿去参加科举考试,朕想都不想,六部郎中的位置随便给他们挑!”
“听说王玄策最早来到长安的时候,都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,却被柳叶给忽悠成了商人!”
“这些小子也着实不争气,一点志向都没有了!”
“当初朕让魏征邀请李义府他们几个人担任朝廷的殿中侍御史,那几个家伙竟然敢言谢绝了!”
“后来要不是朕把印刷作坊搬迁到武德殿,我怕孙处约和郝处俊都不会接受朝廷的官职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