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下乡一个多月了,难得来趟县城,总得先把自己要买的日用品先置办齐。
那边苏悠悠一下车就被孟枚芝拽着走了,“都快八点了,得抓紧时间把带来的东西卖出去,卖完还得买些菜。”
“妈,我先去占个位置。”顾荷见苏悠悠走得慢,不耐烦地翻了个白眼,背着大竹筐的瘦小身板,一溜烟就钻进了人群里,今天赶集,去晚了可占不到好摊位。
苏悠悠正好奇地打量眼前所看到的一切。
七十年代的县城比她想象的还要简陋:低矮的灰瓦平房连成片,门顶的牌匾上写着“供销社”、“国营饭店”、“红星理发店”的字样。
人们大多穿着灰扑扑、洗得发白的衣裳,不少还打着补丁,虽然穷苦,但大家的精神面貌还是挺不错的。
两旁清一色水泥墙面上处处彰显着鲜明的时代印记,贴着“为人民服务”的红色标语,还有一些革命题材的装饰画,戴着红袖章的工人高举铁锤,扎着麻花辫的女知青挥舞镰刀……
跟着孟枚芝穿过好几条幽深的巷子,拐了又拐,逐渐远离最喧嚣的主街道,才到达目的地。
这里是一块被高墙围着的隐蔽空地,二三十个村民正三三两两地蹲在各自划定的位置前,有人用扁担挑着两个竹筐,有人直接在地上铺开粗布摆放售卖东西,有的卖小鸡仔、有的卖肉、卖鸡蛋、青菜等等。
这里人不少,但没有吆喝,所以不似外面那么吵闹,买卖双方都像对暗号似的压着嗓子说话。
“这就是...黑市吗?”她凑近孟枚芝耳边问道,孟枚芝点点头,下巴往东边墙角扬了扬:“看见那个戴蓝袖套的没?要是听见他吹哨子,就得马上收摊。”
顿了顿,又继续说,“这里交易自由,买卖不需要粮票,但来这里摆摊交两分钱摊位费。”
两人走到空地西北角时,顾荷正把最后一个藤编筐摆出来。七八个不同尺寸的箩筐在麻袋上排成扇形,孟枚芝也取下筐子,把里头装着的箩筐都摆出来。
苏悠悠观察了一下,有好几个摊子在卖手工编织筐,胖大姐的位置离她们这不远。
摆放好箩筐后,三人像木桩似的杵在摊位前,眼巴巴盼着顾客光临。可一个小时过去了,只卖出两个小筐,每个才卖两毛钱,统共赚了四毛。苏悠悠不禁咂舌——这编筐生意也太惨淡了!反观旁边卖菜的、卖鸡蛋的,甚至卖包子的,早就卖得精光。
苏悠悠实在不想继续干耗时间,她还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