应过来,这油应该要比平时买的香吧?!
那用它做菜岂不是要更好吃!
孟婵当然同意卖了,“叔你一会儿拿个容器过来,我回家给你装点,下午摆摊的时候你再过来拿。”
老赵和老李几十年的交情,老友一提他也反应过来了,连忙表示自己也要。
后面一个过来买包子的人听到这个话,突然喊道:“老板,我也要点!”
香是一点,更重要的是便宜。油都是大家看着孟婵用的,自然不怀疑卫生问题,用半价买她家的油,那肯定能省下不少钱的。
孟婵来者不拒,这年头家家户户一斤油能吃好久,村子里的市场都快饱和了,如今这些顾客要油,也算为她解决了一项难题。
·
纺纱厂家属院这边不是县城中心区,所以算不上繁华,但人流量却并不小,孟婵当初选中这里摆摊,就是看中了这周围没几家做吃食生意的,市场潜力很大。
但既然她能看中这里,那肯定还会有其他人看中,只是她没想到自己刚做了一个月,就有人来抢生意了。
对方明显很有心,车上搭着棚子,带着煤气灶,复制了她卖包子和现做油条的模式,孟婵隐约瞅见他们的三轮车好像改的跟她的差不多,估计也想做炸串。
这地方没人管,谁都能来,虽然对于对方抄袭自己这件事感觉有些堵的慌,但孟婵也没立场赶人家离开。
孟婵的餐车一直在门口东面,对方的餐车就在西面。
西面是两个女人在忙,年轻女人看起来三十左右,一直在干活,年老的那位估计有五六十了,看她们的相处状态,应该是对婆媳。
孟婵看了一眼便算了,专心致志地开始炸油条,只要对方不搞恶性竞争,对她来说影响不大。
不过有句话说得好:怕什么来什么。
对面那个媳妇起锅炸油条,当婆婆的就笑眯眯地大声招呼客人:
“包子油条欸!肉包子四毛一个,素包子三毛,油条一根一毛!好吃的包子油条欸,都来买哦!”
很多人其实并没有注意到家属院门口又来了家卖早餐的,习惯性地出了门就往东边孟婵的摊子那去,结果就听到了对面那家极具穿透力的吆喝。
内容也很吸引人,所有的吃食都比孟婵的便宜一毛钱。
要知道,家属院这边出来买早餐的,基本上一买就是一家好几口子人的,有那家里人多的,一次就得花